裸辞?得三思后行呀!

简历本 07月16日 职场攻略      职场成长驿站

design-desk-eyewear-313690.jpg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的职业周期不断在缩短,觉得工作不合适就会选择辞职或者直接裸辞。然而裸辞后,容易将就,一旦将就,又会是另外一个裸辞的开始,恶性循环。


裸辞后,只要面试连续失败几次,就会心慌了,开始怀疑自己,不得不把要求放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了,心里会想,先找这份干着再说吧,这份工作的工资甚至还不如上一份。


连续几个星期没接到面试电话,好不容易有一个面试机会,面试完之后等通知的日子就是煎熬,每天守着电话,守着邮箱,甚至还会出现幻觉。


连续三个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资,那差不多会变成来者不拒,工资再低也会去了。


以上的结果的是,将就下来的这份工作肯定不是理想的工作,又会开始抱怨,每天很痛苦,又想离职。


这一切,如果是骑驴找马,完全是不会发生的,整个人一直会很淡定,哪怕没面试通知,哪怕没面试上,回家洗洗睡。


我们大部分时候想裸辞,是干得不爽,想着辞职后面试更加自由,于是一言不合就辞了,大部分工作一两年的人都是这么幼稚,但一般这么做的人,大部分都混得还不如从前,以后的职业生涯基本就毁在这次裸辞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不辞职,面试不方便,总是请假老板也不会批或者会怀疑。


可是,难道就没有折中办法? 请不了假你可以先试探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市场好吗?你可以投简历,看看有没有动静,如果一直都是石沉大海没人鸟你,那还辞什么。


如果不断有人打你电话要你面试,说明你还有点竞争力,但是不一定非得每个公司都要去面试吧,每次打电话来,问一下对方公司名字,电话结束后再百度一下,只去有意向的公司,一个月请一次假还是可以吧,没有意向的公司,一个月去人才市场看一次总可以吧。


骑驴找马最大的好处就是心态,一直可以很淡定,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待着不走,始终是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不是失业后去将就。


细节问题,自己去百度,或者动脑筋想想,比如简历被自己公司看到了怎么办,意向公司会不会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办辞职手续,这种问题我完全不想回答了。


如果真要裸辞,那也是得有不得已的理由,比如换城市求职,而且距离很远的,工作让你生不如死。


下面举个例,例子来自知乎的一个作者的亲身经历:

大三暑假的时候,带了500块钱,坐着K字头的通宵站票来广州找实习,借住在东圃黄村表弟那400块钱一个月的出租屋里。第一个星期投机械专业的实习,一直没有回音,心里有点急,觉得不是办法,因为每天吃饭要花钱(记得午餐晚餐都是4块钱的炒粉搞定),买了一张羊城通后没多少钱了。于是改投广州最多的外贸类的工作,面试机会确实多了很多,但是人家嫌我没毕业,面试后都不要我。于是我干脆把简历改成「已毕业」状态,刚开始还要求在广州主城区内,包吃包住,面试了一个星期,发现根本就没有这样公司,于是把要求进一步放低,不包吃包住也可以,在白云区、番禺也可以,再到后来,把原本期望的1800元的底薪改成了1200元,才勉强找了一份工作,在广州大道南财智大厦,号称底薪1200元-5000元,实际就是底薪1200元,做到5000要靠提成,做了20多天发现这公司第一个月是不发工资的作为押金,这时资金链已经断裂,不得不辞职以兑现工资,最后发现工资都是老板从保险箱取钱出来用个信封包着发现金的,扣了每天午餐钱还剩700多块钱,还了一笔债,还剩下回去的火车票。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验到了找不到工作是什么样的感觉。


所以裸辞还是要三思后行。


END
有用

相关推荐

  • 面对这个浮躁的世界,焦虑的人间。今天你看老同学做APP融资千万,于是想去学代码。明天看同事做微商月入十万,你也想入伙。后天听说区块链是未来,你就去炒币。但从没有真正的问过自己: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天赋兴趣是什么?我真正想做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总是随大流,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3043人阅读
  •    2010年吴冠中作古,陈丹青发表了一篇文章纪念老先生,文中他说:“现在美术界这样子说话的老人,大概不会有了。”  吴老先生常常语惊四座,谁的情面都不给。在《南方都市报》的专访中,他说: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他对美完全不理解。  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谈
    2225人阅读
  • 人生中的许多痛苦,其实是由于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意愿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与不协调所导致。大部分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更令人不解的人,我们很多人似乎从未想过要去探究自己的心灵这个问题。当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当对生活的目标陷入迷惘,当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意义的时候,他们只会去想如何去做
    4321人阅读
  • 这世界上,有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梦寐以求去追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能做的,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明白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把还能坚持做下去的,坚持下去。事情做的得心应手,越来越获得成就感后,就会从外在的推动变成内在的源动力了。这是人生的排除法。只是选项多了,排除法也许很久很久才能找到最终的你
    2894人阅读
  • 小简想起了以前面试的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内部人介绍来面试。应聘公司的售后工程师岗位。他30岁,中专毕业,已婚。他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他在面试的过程中表现有多优秀,而是他过往的经历,实在是令我咋舌。从简历和他的口中得知,他18岁出来工作,至今已换了11份工作。可谓是1年1换。刚毕业的时
    492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