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简历本 05月28日 职场攻略      职场成长驿站

   2010年吴冠中作古,陈丹青发表了一篇文章纪念老先生,文中他说:“现在美术界这样子说话的老人,大概不会有了。”

image.png

  吴老先生常常语惊四座,谁的情面都不给。在《南方都市报》的专访中,他说: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他对美完全不理解。

  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谈及如今艺术市场降温,老先生又说:艺术品市场冷下来了,画卖不出去了——好!”

  他还说过:

  “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我要是出任主席,头一件事,美协解散!”

  “(美院)都是一群不下蛋的鸡”......

image.png

   

  

    “不留情面”的言语,常常引来长篇大论的反驳和抨击,但老先生的话,语虽惊人,却句句在理,后人也常佩服及敬仰他的敢言和胆气。

  吴冠中的敢言和胆气,正是他的孤独,是他走在时代前头,是他作为理念先行者的硬骨。而孤独的人,大抵都有着最自由的灵魂。

  

   image.png

 

 被命运选中的人

  1919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一家农户里,父亲是穷教员,母亲是文盲。

  从小,父亲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当个高级小学教员,在当时来说,这个职业能让自己收入盈余又能安稳生活。

  吴冠中也特别争气,从小学业名列前茅,顺利考进了无锡师范,而且每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帮补家庭。可以说,照这样发展下去,他将毫无意外地完成父母望子成龙的“梦”。

  但同学们都说,师范生就是“稀饭生”,没前途。于是他转向更难考,但比师范更有出路的浙大机电科,打算工业强国。谁知,就是这样的安排,让他有机会被“命运之神引入迷茫的天空”。

  在一次军训期间,在杭州艺专学艺术的朱德群和他被安排在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里,两个年轻人无话不谈。

  有一天,朱德群带他参观他们的学校——艺专,在那里吴冠中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图画和雕塑,他说,那时“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便“一头扑向了神异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穷孩子”,美把他给俘虏了。于是,那个一向听话的儿子,忤逆了父母,选择自己的人生。

image.png

   

  ▲ 1977年,吴冠中正在广西龙腾县,他的许多油画和水墨梯田大都作于龙腾和四川万县一带。

  十七岁的吴冠中被“美”迷了眼,他不顾家人的悲伤、劝阻和反对,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抛弃机电科,重新考入了杭州艺专,一头栽进美术的怀抱,一辈子也离不开了。

  选择“自由”,需要一点点冲动,但更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

   image.png

  

  一遇美术误终身

  吴冠中进入杭州艺专后,刻苦学艺。后来江浙失陷,他便随学校一路迁到贵州、湖南、昆明,在风雨飘摇中学画。

  有一次,他在湖南沅陵的校图书馆里临摹的时候,警报响起,所有人都要上山躲避。然而他想,警报虽多,也从来没有敌机,于是干脆叫管理员将自己反锁在馆里,继续临摹《南画大成》。就这股拼了命地学艺的劲儿,让他早早地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孤苦,直到艺专毕业。

   image.png

  毕业后,他进入重庆大学当助教,在美术创作上也开始有小成就,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了。但是,他学艺有浇不灭的冲动,也有了既然入了美术的门就做好了“殉道”的打算,助教之外他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学习法文,期待到巴黎深造,走向人生另一个高地。

  

  恰恰,“意外”又来了,也砸在了他头上。战后国家选送一批留学生,刚好有留法绘画名额,经过一场“生死搏斗”,他被录取了,顺利步入巴黎。他回忆道:当初一到巴黎,头几天就跑遍了巴黎的博物馆,陶醉于西方艺术几近盲目崇拜。也从此,艺术之路,他越陷越深了。

  在他心中,美术一直是他自己不小心闯入的“歧途”,也没想到自己一遇美术误终身,拼了命地热爱,永不满足就此止步。

  当然,人生没有那么多“意外”,不过都是努力得来的好运气。

image.png

   

  自由的人,自由的灵魂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吴冠中归国,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

  有一次,吴冠中和学生汪志杰一起去太原钢铁厂体验生活。那时候刚好碰上革命思想改造,吴冠中又刚留学回来,自然是重点“改造”对象,校领导便让汪志杰“盯着”他。

  谁知,一到厂里吴冠中看到工人们在出钢条,便大叫,“红红的钢火哦!”马上摆起画架,疯狂地画火花。学生劝他,结果他还很生气,一周都不理人。(资料来源于“南方人物周刊”)  

  吴冠中的脾性,注定是要“倒霉”的,他被列入了“极危险人物”名单,但考虑到政治环境,以及要护佑妻儿周全,他一时不敢太“猖狂”,艺术创作上也有意靠近革命题材,努力“合群”。但是,在他做了一幅画之后,就彻底断了这个念头,而妥协也确实不是他的风格。

   image.png

  ▲ 不仅赤膊上阵,而且还赤足上画——谁能想到吴冠中潇洒淋漓的巨幅水墨作品,竟是艰辛地在斗室里席卷着画、蜷缩着腰完成的。

  他邀请了一位北方老乡到自己家里,给他戴上大红花,让一个孩子伏在他身上,作了一副题为《爸爸的胸花》的画。

  原意是想表现土改后农村参军的现象,结果被认为是形式主义,改来改去都不行。他的画,在主流艺术家们看来是“丑化了的工农兵”,断然是不被接受的。

   image.png

  吴冠中是精神上的巨人,对美,对艺术有自己的追求,在美院总被绑手绑脚,无法自由创作。他想,既然画不了人物,那就画风景!作品的画风不被接受,那画好了就藏起来,不卖也不发表,画不好就撕,总之不妥协。

  这么一想,他倒自由了起来,他尝试将水彩和水墨结合起来,尝试将油彩画换成水墨来画,在水墨画中又加入油彩。结果,这一试就试出了自己的风格。

image.png

  

   

  他大胆运用这种尝试,从草木开始,迈向风景,迈向故乡的风光。回忆中他跑得最多的是鲁迅的故乡绍兴,他画下那里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

  当他心灵自由了,画笔也自由了,他画下了一地的干净、通透和优美,然而自由是有价码的,自由的尽头是孤独。

   image.png

  

  他的孤独,是他的硬骨

  吴冠中,不愿接受“改造”,又坚持自己的画风和艺术理念,特别“不合群”。而他的自由,也给他带来了排挤、孤立和打击,他的路也注定是孤独的。

  他在美院才教了两年,校领导怕他教坏学生,坏了学校风气,隔三差五在大会上批评他和他发表的文章。最后“改造”不成功,就找理由将他调离,安排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学,生生地将他挤出艺术界。

  从此,他的路就孤独地走到底了。他孤独地发声,他发表了“笔墨等于零”,他说“艺术家不能被圈养”“漂亮不等于美”“形式决定内容”......

  他也曾说:怀着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然而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程,就算是知音,也可能只是曾经懂你而已,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完全程,到最后都只有自己。

   image.png

  ▲ 图片-双燕 吴冠中(1981年作)

  孤立无援的吴冠中,他的发声,更把他推向了中国艺术界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但他也并不在乎,他依旧拿起画笔,画下心中的自由和孤独,淡淡定定地做自己。就算画被拍出高价了,他说“与他无关”,只一心画好自己的画,画不好就撕,画好就留下来,捐给国家。

  

    孤独而不妥协是他的硬骨,是他给自己的勇气,虽道阻且长,但行之将至。

  很喜欢一句话:我不怕万人阻挡,就怕自己投降。这不是说众人阻挡时,一定要“众叛亲离”。只是无论多么孤独,都要勇于朝向自己的内心,自己不投降,谁也替不了你投降。

  

  文字转载至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注:文中部分资料来自吴冠中的自传《我负丹青》。


有用

相关推荐

  • 面对这个浮躁的世界,焦虑的人间。今天你看老同学做APP融资千万,于是想去学代码。明天看同事做微商月入十万,你也想入伙。后天听说区块链是未来,你就去炒币。但从没有真正的问过自己: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天赋兴趣是什么?我真正想做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总是随大流,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3043人阅读
  •    2010年吴冠中作古,陈丹青发表了一篇文章纪念老先生,文中他说:“现在美术界这样子说话的老人,大概不会有了。”  吴老先生常常语惊四座,谁的情面都不给。在《南方都市报》的专访中,他说: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他对美完全不理解。  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谈
    2225人阅读
  • 人生中的许多痛苦,其实是由于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意愿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与不协调所导致。大部分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更令人不解的人,我们很多人似乎从未想过要去探究自己的心灵这个问题。当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当对生活的目标陷入迷惘,当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意义的时候,他们只会去想如何去做
    4321人阅读
  • 这世界上,有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梦寐以求去追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能做的,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明白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把还能坚持做下去的,坚持下去。事情做的得心应手,越来越获得成就感后,就会从外在的推动变成内在的源动力了。这是人生的排除法。只是选项多了,排除法也许很久很久才能找到最终的你
    2894人阅读
  • 小简想起了以前面试的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内部人介绍来面试。应聘公司的售后工程师岗位。他30岁,中专毕业,已婚。他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他在面试的过程中表现有多优秀,而是他过往的经历,实在是令我咋舌。从简历和他的口中得知,他18岁出来工作,至今已换了11份工作。可谓是1年1换。刚毕业的时
    4927人阅读